龟台山即今益阳市二中所在地,前身为明清两代龙洲书院,清末暨民国为新式小学堂,亦兴办过师范。此处东临团洲,南倚铁铺岭,西揽大渡口,北扼资江,前人谓连会龙山一线而接小庐山(今碧云峰)之余脉,四百年间为益阳第一大人文渊薮、第一大名区风景。历代硕儒耆宿、宦路车马、文人骚客过益阳而登龟台,揽山川之胜景,发今古之幽情,咏人事之兴废,抒平生之怀抱,留下众多诗赋之作。
在古人的眼里,龟台山不只是小小的一方幽阜,而是以山为中心,把周边的江流、滩洲、宝塔及映入眼帘的风景统揽于一,以历史人文的气韵流传和自然地貌的风水延绵为约略之归止,遂成为益阳县郭最负名声和吸引力的“风景区”。
《大清一统志》里这样描述:“龟台山在县东南二里,山形如龟。内瞰资江,外扼兰溪(资江从团洲分出支流,经三里桥至今兰溪镇入洞庭,解放后截为哑河),镇邑水口。云肤叆叇,天柱轩昂。南峙清修,北控太常。香炉斗璧,开成远嶂;龙牙石马,缀作明珰。白鹿甡甡兮,欲衔花而献瑞;舞凤翙翙兮,将振羽而呈祥。彼夫熊耳虽高,惟堪积甲;牛头纵似,莫克服箱。又何论夫鸡冠鸟带,马颈羊肠;猿门雁塞,吠狗馋狼,所能望其脊背,而相与之颉颃也?”从龟台山出发,将益阳县境各处名山风物,如云肤、天柱、清修、太常、香炉、舞凤、熊耳诸峰,龙牙、白鹿等古寺,石马、牛头、鸡冠、马颈、猿门等自然景物,尽收笔下。以为益阳别处虽风景壮美,但未有能与龟台山相媲美者。
龟台山之有名,在于它是益阳的大文脉和大学源。明世宗嘉靖三十年(1551),益阳历史上卓有建树的知县刘激刘瑞亭上任,看到县学面积窄小,地方卑湿,不足为一县养育人才之所,遂想于县城附近寻一适宜之地兴学。而龟台山“捍地抱郭,势如扼江之状;而十洲者连络萦带,吞吐江心,(与会龙山)共为邑左下流锁钥。曰:天作地藏,钟秀之区,其在是矣!”此山山巅宽平,旧建有寿昌观,遂选在观址上修建书院。未几,右春坊右司允赵吉贞因忤严嵩,谪广西庆远荔波典史,途经益阳而登龟台山,纵目四眺,赞曰:“龙峰蟠如,群洲鳞如。”当时资江南岸虽有烟火人家,但属少有人力干预的自然地貌,龟台山上视野开阔,两岸风物尽在眼中。于是赵吉贞为正在筹建中的学校题名“龙洲书院”。刘激大喜,专门选了一个黄道吉日,开工建设。书院前面是四楹大门,里面是六楹讲堂,讲堂东西两侧是号舍。讲堂的背后建有尊经阁,三层楼,高五丈,用于藏书。最后面建设五贤祠,是从县城中迁来的。另外布建亭榭厨舍若干。
当此之时,武陵人蒋信从贵州提学副使任上致仕,在家讲学,益阳多有学子前往求学。蒋信的学术思想源于濂溪即周敦颐,又融会王阳阴的“良知”和湛若水的“天理”,形成了自己的心学理念,故在湖湘间颇有影响。书院建好的第二年即嘉靖三十一年,蒋信应邀来龙洲书院讲学,刘激率生徒北面受学,极为敬重。赵吉贞亦在此逗留,传授学问。受两位硕儒的熏陶,学生中涌现了有“龙洲七子”之称的郭世蛟、贺凤梧等杰出人物。
龙洲书院于明末毁于兵燹。清乾隆十二年(1747),知县高自位在旧址上复建书院,在尊经阁原址上建文昌阁,五贤祠由原来的坐南朝北改为坐北朝南,书院题额“龙洲”。书院修复的那年秋闱,益阳这个小县一次考中了六个举人,民间咸以为自古未有之盛事,欢欣鼓舞。乾隆三十七年(1772),代理知县冯鼎高在龟台山下建头门一座,题“龙洲书院”于上。嘉庆八年,知县李宗沆看到书院院产有限,一年收入仅够日常维修和山长的馆谷(以谷抵工资),在校学生没有伙食补贴,于是自己带头捐出俸禄,发动乡绅富户捐献田租二百余担。有了经济基础作后盾,自此学生分生童、正附不等各有补贴,主持书院的山长也由原来的推荐上任改为择优聘任,各地的士子闻讯接踵而至,网罗了一大批优秀学生,县中的冠军、优等生,在乡试(省考)中接连报捷。李宗沆是历任益阳知县中最为清廉最有才干的官员之一,后历任过长沙、成都、重庆等地知府,升广东道员,担任过湖南统考官,加头品顶戴。他的几个儿子也很有出息,以举人和进士入宦。
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过益阳,五贤祠和文昌阁被焚毁。第二年,知县林廷式捐俸禄重建五贤祠,在文昌阁旧址上改建讲堂。此后,知县郑本玉、毛隆章等都对龙洲书院加以建设,黉门有不绝弦歌,而经解之士多出。光绪三十一年(1905),龙洲书院改为益阳学堂,旋即改为益阳官立小学堂。民国元年(1912),改为益阳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堂。十四年(1925)改为龙洲学校,设师范部及高小补习部。数年后又改为龙洲简易乡村师范学校。抗战中,学校大半毁于战火,各处建筑亦经改造不复于前。
历史上,蒋信、李宗沆、高自位、李绳捷、陈其扬、赵先雅、陈麒、陶澧、吴超然、尹而夫、夏受祺、李昌焌等外地和本地名士,各有诗文咏唱龙洲书院。蒋信有七律《龙洲书院开讲》:“何处名山比洞天,十洲喷薄一龙蟠。江风蜃气遥通海,阁回星辰半在檐。春雨望中繁锦树,秋风静里畅朱弦。他时共补唐尧袞,心法千年想递传。”表达了一个具有典型儒家理想的经学之志的抱负。陶澧是陶澍的从兄即堂哥,他担任过龙洲书院的山长。作有五言古诗《夜坐龙洲书院》,其中提到“凭空出标高,杰构三台阁。榜语出清新,尚认罗与郭。”崇祯十一年(1638),罗喻义郭都贤重修三台阁。诗中或指罗喻义和郭都贤中进士的文章,以及主考官给出的评语都曾镌刻在三台阁上。三台阁在龟台山资江对岸贺家洲上,最初在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为知县王德坤所建。郭都贤有《重阳后二日陪宗伯罗萸翁登三台阁》:“画中楼阁镜中开,小队轻帆破浪来。岂为黄花赏九日,却随绛节拥三台。僧吹寒风留烟语,雁点苍波带影回。击楫中流横野渡,旁求已审济川才。”罗喻义号萸江,诗题中的罗萸翁即是。罗喻义和郭都贤重修三台阁后不久,又因地基沉陷或资江涨水而圮塌。乾隆四十八年(1783),邑人于孟家洲上改建三台塔。
龟台山现存或消失的古迹有尊经阁、五贤祠像(祀三闾大夫屈原、蜀汉武乡侯诸葛亮、宋朝益阳县令张詠、徽献阁学士胡寅、秘书阁修撰张栻,刘激冶铁为五贤铸像,有半人多高,五贤祠后增至十九贤)、图书妙合亭、龙洲书院坊、石可园、三台塔、十洲、七星堆。其中“十洲”为资江之上黄花、华林、烟波、罗溪、刘公、清水、文星、龟鹿、五星、千家诸滩洲。大学士赵吉贞认为其数合于河图,分别以下一、上二、左三、右四、中五、下六、上七、左八、右九、中十名之。“江流至此,水面益阔。每春水盛涨,洲界分明,沙石累累,水激如箭。两岸塔影映潭,长堤垂柳,渔唱楫声,晨夕无歇。”赵吉贞乃以“十洲分涨”增列为“资阳十景”之一。以后,资江浚河道、移中丘、堵分口、束高堤,“十洲分涨”之昔景不可复见。“七星堆”原在三里桥东里许,有月塘,其旁大小参差七堆,俗名七星堆,前人疑为古人遗迹,今或随城市建设而夷。
高斋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