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着年关的节拍,伴着催人的爆竹声,背上行囊,回家团圆。
故乡的小河在静静流淌,故乡的小路在默默延长,故乡的炊烟在袅袅招手,故乡的母亲在门前盼望。回家过年,回到魂牵梦萦的故乡,依偎在故乡的怀里,好好团圆。
走在故乡的田埂上,细细寻找无数烈日炎炎下挥洒汗水的身影,他们是劳动的脚印,让乡村变得更有韵味,让乡村更加富饶。眺望故乡升起的炊烟,仿佛看见母亲在暮色中伫立门前张望。回家团圆,叫一声“妈”,叫出了久别的泪,心儿终于回家了。
回家团圆,陪母亲过年,与哥嫂团聚,这是过年最简单朴素的愿望。“山不亲,土亲;人不亲,血亲”。不管离家多久,不管是不是“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骨子里流淌着的依然是浓浓的乡情。犹如一根牵线的风筝,牢牢地系在故乡门前的树上,稳稳地牵在母亲的手中。故乡的山水和草木,都时刻拴系着儿女的牵挂。
回家团圆,总是归心似箭。快点,再快点。不管是等车、挤车、换车,都盼着快点回家。
故乡近了,近得望得见了,近得摸得着了。儿女回家,乡情更亲。离家的距离在缩短着,心跳的频率在加速,屏气做深呼吸来平衡心速,可是呯呯的心跳声快速地传到耳根。
到村了,村庄在节日喧嚣的热闹中隐现,家家户户青瓦间袅袅升起的炊烟,显得那么岁月静好。乡人腊月就忙着置办年货,浸黄豆、打豆腐、做皮子、炸豆腐果、炸丸子、炸藕夹、炒米泡、炒苕角儿、炒蚕豆、炒玉米粒儿、做印子粑。家家户户厨房里冒出的热气和炊烟,能闻到浓浓的年味儿。
回到家里,铺好红纸,帮母亲写好一副副火红的春联和大大的福字,贴起来。熊熊的蔸子火架起来,来年的红红火火兴兴旺旺,仿佛全在这一堆蔸子火里。母亲系着围腰,喜上眉梢,在灶台前忙着炸肉丸子,炸豆腐果,炸花生米,蒸珍珠丸子,厨房烟雾弥漫、香气扑鼻,灶头火烧得正旺,婶娘们一起来帮忙做事,拉家常,不时笑声连天。开玩笑的时候,还不忘往灶孔里头丢两个红苕,甜甜娃子们的嘴。炸好蒸好的年货东家送一碗、西家送一碗。随后,东家还你一碗你没有做的美食,西家还你一碗你正想吃的糕点。在那你送我往之间,邻里间的心贴得更近了,年味就更浓了。
晚上,一家人围着火炉守岁,拉拉家常,谈谈愿望,炉里熊熊火苗乱窜、火星四溅,柴火忽明忽暗、闪闪烁烁,炉上吊着煲汤的罐子,“汩汩”地翻腾,“滋滋”地冒着白气儿。饿了,一人盛上一碗,“哈滋哈滋”吃得心头暖烘烘的。喝完了汤,妈妈又拿出瓜子、花生来,让我们的嘴停不下来。刚才还在忙前忙后的妈妈,嗑了几粒瓜子,剥了几粒花生,竟就着炉火,慢慢地打起了盹儿,发出轻微的鼻息声,满是皱纹的脸被旺旺的炉火烤得通红通红。
回乡下团圆过大年,才过出了真正的年味儿。
桂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