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碎的雪花、大红的门神、风中的鞭炮声、杀猪的喧闹声,还有奔跑着的穿得花花绿绿的孩子们……这些是回想小时候过年时,第一时间涌到我脑海里的画面。
年三十,吃罢早饭,母亲和姐姐就开始进入厨房忙碌,切肉煮肉、烧鸡燎鸭、择菜洗菜……准备着年夜大餐。
我和哥哥配合父亲将春联贴在大门上,还在堂屋内各房间门前也贴上对联,大门上贴上福字,屋内各房间门上都贴上福字。临近傍晚,我和哥哥会将红灯笼点上煤油灯,挂到大门前,顿时,满目都是红色,家就笼罩在一片红红火火的喜庆之中了。
至此时,感觉有了几分饿意,于是惦记着年夜饭的美味,遂飞奔到厨房,黏着姐问,晚上都有哪些好吃的。
除夕夜,每个家庭都极为重视年夜饭。年夜饭的每道菜不仅要做得可口,更要有吉祥寓意,为的就是讨个好彩头。具体言之,就是要有十大碗菜,意在十全十美;要有肉丸子,表示团团圆圆;必须要吃鱼,而且不能将鱼吃完,以此象征年年有余;至于红辣椒,当然代表的是红红火火了。
在我的老家,笋干也必不可少,早早浸发,笋干有个“节节高”的好口彩,预示生活节节高。而“发笋干”更讨口彩,暗扣发财发达、来年大发。青菜、菠菜等则因为梗长,被叫做“长庚菜”,梗、庚谐音,长庚就寓意长寿。
这种“彩头”文化再深究,便是在吃鸡鸭鱼肉时,对于谁吃哪个部位都相当讲究。在我老家,鸡爪子被喻为“抓钱爪”,因而往往要分配给家中主要劳动力吃,这意味着来年可以招财进宝;而年轻人则需要吃鸡翅膀以及鸡头鸭头,意指能展翅高飞、出人头地。
临近傍晚,娘备好由米饭、橘子、荸荠等组成的“万年粮”,上面用红纸封固,再插上一杆吊秤。吃年夜饭前,把喜神(祖先画像)请出来挂在客厅的正中;供上祭品。然后,娘让我躲到门背后去蹦三蹦,边蹦边喊:“长高,长高,明年快快长高!”哥和姐看着,忍俊不禁,相对哈哈大笑。
年夜饭烧好了,一切就绪,一家人洗手整衣,按照长幼尊卑,祭拜祖宗。礼毕,排辈依序而坐,合家团聚,一时菜香酒香满堂氤氲,喜气盈溢。全家举起辞岁的酒杯,不会饮酒的我和哥虽只是象征性地抿上一点,但也都在心里为父母和全家祝福。父亲来了兴致,他先简要地回顾总结一年来的家务家事,瞻望来年光景,然后是一番庭训,指出我们的长进与不足,勉励我们在新的一年更加勤快听话,好好读书。娘则叮咛些祖辈流传下来的过年禁忌,印象最深的是初一早上起来千万不要打喷嚏,如感觉鼻子发酸要赶紧用手揉一揉,就打不出来了。似信非信中我们还是牢牢谨记。
欢笑中吃过年夜饭,亲朋邻里之间时兴相互串门找乐子度通宵,不分姓氏,先只唯尊者,各家均要派代表到村中最年长者家中拜年。然后,是按村中年长者的年龄大小,逐一上门拜访。
拜访归家后,接下来的事情就是一家围坐在一起守岁,端上糖果点心,共观春节联欢晚会,围炉聊天。一个破旧的铁锅,里面燃烧着已经干燥了一冬的柴火,一家人偎着它,除夕夜便成了久久吸引我们的大磁石。话题自然围绕着年展开,父亲会给我们讲述一些过年的掌故、趣闻,不时还会插进些我们的家史。我们则争诵着有关年的古诗与春联,并热闹欢快地猜春谜……
快到零点新年旧年交替时,父母会给我们压岁钱。压岁钱不论多少,我们都欢天喜地藏起来。等母亲给我们找来新衣服后,我便将钱装进新衣服口袋里,放到枕头边才肯睡下,躺在床上还在计算够不够买一本小人书或一支钢笔。
儿时过年这一天,是我一年中最快乐幸福的一天。2023年,又一个春节来了,我怀念充满温暖味道的童年,怀念儿时有板有眼的春节。随着年龄的增长,现在过年,更多的是一份责任和担当。但儿时年味的记忆,悠远而又深刻,永远留在我心中……
湘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