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有言:“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一跨入腊月的门槛,人们就开始忙碌起来了。
糖环和咸鸡是我的家乡昭平县过年习俗里难以割舍的美食。每逢春节,人们会带上亲自制作的糖环,串联起亲戚朋友间质朴的情感。从每年农历腊月廿三开始,人们就开始做糖环、咸鸡了。
因为做糖环、咸鸡的数量比较多,一户人家都会做十几斤的糖环,几斤的咸鸡,所以大家会提前打招呼,错开时间,互帮互助。
做糖环的前一天晚上,母亲把糯米和粘米放到水里泡上几个小时,然后捞出来放到簸箕里沥干水。第二天清晨,父亲就拿着沥干水的糯米和粘米拿到村里的打粉厂,将它们打成粉。
小时候,看着母亲准备各种做糖环和咸鸡的材料,我就一直追着母亲问什么时候可以吃糖环和咸鸡,母亲说:“别着急,等一会儿。”说着母亲便开始生火烧水,我就跑出门把大婶、阿婆喊过来帮忙做糖环、咸鸡。
做糖环、咸鸡可是一项“大工程”,谁来揉面团,谁来撵糍饼,都有明确的分工。家家户户都有做糖环的模板木印子,我们几个小孩则是负责把剪开的长条旋在模板上。
一般是先做糖环,再做咸鸡,因为糖环是糯米做的,比较柔软,不容易被风吹干。咸鸡是粘米做的,容易被风干,若是表面被吹干,油炸时易断开。
母亲习惯用糯米粉总量的四分之一,加水揉成饼放到锅里煮熟做糍粑娘,煮好之后就把糍粑娘捞出来把水倒掉,再加上糖搅拌成糊状,最后倒入糯米粉中,反复地使劲搓揉,让面团更加柔软,最后把面团逐渐搓成条状。
揉好面团之后用刀切开,用空的啤酒瓶把它撵成一块薄薄的“圆饼”,再用剪刀沿着圆饼的外围把它剪成长长的条状,我们几个孩子就按照模板旋成一个圆的糖环。最后把糖环放入锅中炸,刚下锅炸的糖环是沉底的,不一会儿就浮上来了,等炸至两面金黄时,糖环就可以出锅了。
咸鸡虽说有“鸡”却无“鸡肉”,是用粘米粉做成的,因其形状与鸡相似,所以称之为“咸鸡”。糖环和咸鸡最大的区别就是味道不同,糖环是甜的,咸鸡是咸的。
做咸鸡和做糖环的步骤差不多,揉成面团之后,把面团切成馒头状,撵成像鞋垫的形状一样的“薄饼”。然后用剪刀横着先剪出“鸡尾巴”,再剪出一条一条的流苏,最后留一小块地方当“鸡头”,按照前中后的顺序依次将流苏粘成弧形,一只咸鸡就做好了。
做好之后就给咸鸡涂上颜色,一般有两种颜色,其中红色为食用花红粉,黄色为山栀子,分别加入白酒,再用洗干净的鸡毛给咸鸡涂上颜色。最后把上好颜色的咸鸡放入油锅中炸,等咸鸡浮起来的时候,就可以出锅了。
等糖环下锅之后,我们就守在油锅旁,等着第一锅糖环出锅。糖环一出锅凉一下,我们便拿起一个坐在门槛上吃了起来,咬一口,酥脆醇香,回味无穷。
望着一串一串的糖环,为解我心中的疑惑,于是我问母亲:“为什么把它叫作糖环呢?”母亲说:“糖环是甜的,象征着一家人甜甜美美,阖家团圆。”
大人们常说:“做糖环、咸鸡是传统的手艺,可不能丢咯!”大多数的人觉得做糖环、咸鸡的步骤繁琐,愿意花钱买来吃。我反而特别喜欢邻里聚在一起做糖环、做咸鸡的日子,喜欢这烟火气里的平淡与真实,在欢声笑语中感受家乡的年味。
在每个人的记忆中,总有一种熟悉的味道,它的纯粹能激发人们心中那固守的乡愁。出门在外的人们总盼望着过年回家能吃上家里人亲手做的糖环和咸鸡,迎接美好的新年。
李源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