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竹子劈成竹篾,然后编织制作各种生产工具和生活器具,俗称为做篾活,做篾活的师傅就称为篾匠。
故乡山林里和家家户户居住的房前屋后总有一片一片的竹林。竹子对人居环境的影响,我小时候还不知道,直到读初中后,才知道宋代文学家苏轼的《於潜僧绿筠轩》中写有“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可见竹子对于人居环境的重要性。一片片青翠欲滴的竹林,像是故乡恪尽职守的守护神,永远不离不弃这片偏远贫瘠的村庄;一片片竹林点缀着温馨、祥和、安宁的村庄,历经一代又一代,却丝毫不曾褪色;一件件竹器陪伴着家乡的人们春播、夏长、秋收、冬藏的农业生产劳动,串起了家家户户的柴米油盐……
提到篾匠,在当地曾经流传着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据传在解放前,有三个人邀约一起出去耍江湖(指外出游玩)。一天,他们游走到一个寨子时,天渐渐黑了。看时间不早了,三人就想在这个寨子中找一户人家歇脚。当他们走到一户人家后,遇到女主人。便向女主人说明来意,并询问住一晚上要多少钱。女主人对他们说,别谈钱的问题,先讲讲他们都是做什么生意的。三人都想炫耀一下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就用江湖话语回答了女主人。其中,第一人说他是“山上走的”,第二人说他是“地中钻的”,第三人说他是“青龙背上跑的”。三人各自介绍完后,都想看女主人是否能听懂他们的江湖话。女主人听后,对三人各自是做什么的,已心知肚明。她没说什么,心想明天也要考考他们。待女主人安顿好他们休息后,一宿无话。
第二天起床后,三人问女主人他们住这一晚要多少钱。女主人对他们说,钱就不要了,家中正缺少几样竹制生活用具,想请在“青龙背上跑的”给她家打(编制)一个打打紧、一个打不紧、一个朝天拱、一个朝地拱、一个乌龟塞龙洞。听女主人说完后,“在青龙背上跑的”虽不知道女主人说要打的这些是什么,但昨晚给女主人说自己是“青龙背上跑的”,也不好推辞,只好答应。随后,女主人提着尖刀到屋后的竹林砍来了一扛竹子。“青龙背上跑的”将竹子劈好篾片后,因不知道打打紧、打不紧、朝天拱、朝地拱、乌龟塞龙洞都是些什么用具,也放不下架子问问女主人,就迟迟没有动手打。当然,“山上走的”和“地中钻的”也不知道女主人要打的用具是些什么,要是知道,他们也会告知“青龙背上跑的”。
女主人看出他们的心思后,窃喜,心想连这几样简单的日常生活用具都不知道,特别是那个自称是“青龙背上跑的”,看来也不过如此!你们不知道,我就告诉你们吧!打打紧指的就是簸箕、打不紧指的就是筛子、朝天拱指的就是筲箕、朝地拱指的就是撮箕、乌龟塞龙洞指的就是甑底,如果还剩竹子的话,帮我再做一个打鸡耙(赶鸡的响槁)。这些都是极为常用的竹制生产生活用具。听女主人说完后,耍江湖的三人面面相觑,无地自容……
其实,篾匠在乡村并不是一个很神圣的职业,凡是在20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出生的男人们,大都会或多或少掌握那么几项简单基本的竹篾活,如撮箕、花箩、甑底、锅圈、刷把等,但真要做类似于打簸箕、背箩、夹箩、筛子等这些细活,就需要一定的技巧了,就必须要请篾匠才能做得下来。篾匠的工具并不复杂,一把篾刀,外加小锯、小凿子、刮刀、钻子等,还有一个名叫“度篾齿”的工具,像小刀一样,安上一个木柄,一面有一道特制的小槽,把它插在一个地方,让柔软结实的篾条从小槽中穿过,篾条边缘的毛边就会被打磨掉,厚薄均匀、光滑柔软,当然也是为了在编织竹器的时候尽可能地不伤手。
要将竹子加工制作成一件称心如意的竹器,选好竹子是关键。山林和房前屋后的竹子多,但并不是每一种竹子、每一棵竹子都能物尽其用。故乡的人们通常都喜欢选用慈竹,因为慈竹起篾片、篾丝方便,且起出的篾片、篾丝柔软不易折断。谁家要打簸箕、背箩、夹箩、浪筛,就请篾匠到家里来,酒足饭饱后,主人家便带着篾匠到自家的竹林选竹子。篾匠选竹子的经验丰富,首先,要看竹竿直不直,俗话说,“人直无用,树直有用”,竹子也一样,要选那些笔直的才行;其次,是看竹子的年龄,一般是生长了两年左右的竹子最好,竹子年龄大的没韧劲,制作出来的竹器容易破损,竹子年龄小,制作出来的竹器会缩水变形,也容易生虫;最后是看竹子开花没有或干不干枯,开花的竹子和干枯的竹子也不能选,这些竹子制作出来的竹器容易生虫。
遵循以上三个选竹子的原则及要求,主人家带着篾匠在竹林里东看看、西瞧瞧,摸摸这根,看看那根,再三挑选,左右比较,挑选那些笔直且竹龄在两年左右的竹子。选中后,篾匠手起刀落砍下竹子,每砍下一根,就随手用砍刀修掉枝叶后交给主人家扛回家放在院坝里。待竹子砍得差不多了,篾匠就根据要打的竹器,用锯子把长竹竿锯成几截,用篾刀把每个竹节上外围的那圈黑色的部分削刮干净,接下来就开始划竹子了。对不太粗,且锯成截的那些竹子,篾匠左手扶住竹子,右手举起篾刀对准竹子的截面,只听见“咔嚓”一声脆响,竹子顶端被对半劈开一道裂痕。篾匠再用双手拿着竹子使劲往地上一压,裂痕就会迅速滑过竹节,发出“啪——啪——啪”的响声。篾匠拿起篾刀趁势而为,用力推进,竹子就会轻而易举地被劈成两半。接下来,篾匠将劈成两半的竹片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直至将竹片全部劈成手指宽的竹条。
劈好的竹条要劈片削条,首先,得用篾刀去掉竹条内侧竹节处的节疤,然后才是起篾片。若是用来打花箩等粗糙的竹器,就不用起篾片,直接使用劈好的竹条即可。若要打簸箕、筛子等细致的竹器,就要起篾片。所谓起篾片,就是篾匠用篾刀将竹条一层一层起开成为篾片。首先起为两层,其中竹条内侧的那层称为黄篾片,黄篾片较脆且韧性差,只能用来打囤箩、锅圈等在使用时一般很少移动位置的竹器;竹条外侧的那层称为青篾片,青篾片柔软、韧性好,用来打簸箕、筛子等竹器。在手艺精湛的篾匠手中,一块竹条能逐一地起开五六层篾片,每一片都是薄薄的,将起好的篾片环绕成一匝一匝的挂在院坝的树枝上或者房檐挑上晾着,用时取下即可。篾片再划成篾条,篾条的宽度,六条并列,正好一寸。这时,“度篾齿”就可以派上用场了,放进小槽,轻轻一拉,那光洁如绸的篾条就一根一根地从篾匠手中自然流淌出来。
划篾是衡量一个篾匠手艺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依据,如果篾划得不好,根本没法编,弄得不好就成了“刀口篾”。所谓“刀口篾”,正如其名字一样,篾的边缘像刀口那样锋利,若稍不注意,只要手指轻轻碰到就会被划伤。划好的竹篾,不能放到太阳底下暴晒,而是要悬挂在屋檐下或堂屋墙壁上。编织前,篾匠师傅还会用水浸泡,使篾条润湿,再将其横纵交织,一来一往,按照心中固有的各种竹器形状构图,打成背箩、夹箩、囤箩、花箩、碗箩、筷箩、浪筛、箩筛、筛子、撮箕、簸箕、筲箕、蒸笼、甑底、锅圈、提篮等形状不同的各种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行文到此,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成竹在胸”这个成语,它用在篾匠的行业简直是最恰当不过了。不论是打各种生产工具也好,还是打各类生活用具也罢,最后的一道工序都是收口,收好口就算制作完成一件竹器。
昔日故乡的人们在生产生活中都离不开各种竹制工具和用具。那时,人们背草粪、背洋芋、背苞谷等,离不开背箩;割马草、牛草、猪草、垫圈草、搂木叶等,离不开花箩;储藏苞谷、豆子、荞子、麦子、腊肉等,离不开囤箩;挖粪、抬粪、放粪、挖洋芋、撕苞谷等,换句话说,那时农村人们的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篾匠编制的各种竹器,若没有这些竹器,人们还真的无法从事生产劳动。
虽然说随着塑料制品的出现,篾制品的使用率大大降低,但是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竹制品又逐渐有了一定的市场,直到今天,在乡村的集市上时不时地还能看到一些人在买卖竹篾编制的撮箕、背箩、簸箕、筛子等生产工具及生活用具。
作者: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