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红枫烧,杏叶黄,茶花香……我带着一种痴迷走进阳新兴国。
它始建于公元前201年的州城,称富川。它凭借富饶的土地、睿智的人民和长江与富川河水系之交通便利,自古经济发达、市场繁荣,素有“美丽古富川,烟雨小武汉”之誉。
兴国的不少地方,我探寻过,但印象最深刻的还是三眼井。它有着宁静的神秘、古老而又充满着传奇的色彩。
三眼井,由三口紧挨一起的呈“品”字形排列的饮水井而得名。这古井的水,清澈见底,莹净凉爽,绵甜甘洌。
三眼井的故事,俯拾皆是。文昌阁、四官殿、太尉巷、儒学宫、夫子庙、尊贤坊,一脉书香,新星茶楼、脍炙人口。特别是富川门长5米,宽3米,高4米,由方块石砌成拱形。门上建楼,3层6米,美丽壮观。
富川河,平静,舒缓,如同三眼井居民的生活节奏。春夏连续飘荡几场沥雨,那山川的径溪流淌,瀑布飞珠,匆匆流进这奔腾而宽阔的富川河。
此时,河水涨了,漫过三眼井的菜地,溢过三眼井的小桥。虽然河面变宽了,但河水还是清澈、深蓝、可见卵石。雨后彩虹,裸露的鹅卵石,雪白的砂粒,耀眼光芒。夕阳西坠,富川河穿过燕子口,绕过三眼井,向迷人的富池口流去,向奔腾万里的长江流去。
三眼井的码头,通长江,达武汉,越南京,进上海,舟楫之便,四通八达。古代货物运输,主要靠船舶,这码头肩挑背负与骡马驮运并行。骡马的铃铛声与背夫的吆喝声此起彼伏,十分有趣。这儿把外地的物资运回来,也把本地的大米、小麦、茶叶、药材、竹木及矿产运出富川河,运进长江,运往全国各地。
明清时期,三眼井的码头,繁华热闹,可谓巅峰。
如今,随着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那古道、驿站、古桥、渡口,成为探源溯流、怀古思幽的历史。可是,这河边的码头仍然有运输船舶及渔船。天刚拂晓,三眼井早起人家的灯火还没有拉熄,与天空的启明星一道,零星点点地倒映于富川河面。渔船柴油机的叫唤声由河面逐渐清晰传来,渔民站立渔船,头戴探照灯,靠近码头,一跃下船,解开缆绳,系于木桩。
船舱,鳜、鲤、鲩、鲫等鱼儿,带着富川河的灵性,不停地蹦跳,打得船舱嘣嘣响。
三眼井餐馆的老板,精准地跳上船儿,挑起鲜活的鱼儿,与船家讨价还价,过秤付钱。最后,船家说,老熟人了,钱赚不尽,送上这条鱼儿。这让买家一路吹着口哨回家。
从富川河登岸,进富川门就是石板街。
据县志记载,石板街建于明代,用青石一块衔着一块,弯弯曲曲,构成5米宽的平整街面。两旁全是徽派青砖黛瓦的木板楼,前面皆店铺,刷桐油的门板,散发出喜庆、浓烈、古朴、厚重的味道;进去第二间则是客厅,开着一个见方大窗子;再往里进就是厢房,最后才是厨房和卫生间;房顶镶嵌18块玻璃瓦,示意要“发”。
清早,家家取门板开张摆摊,买货的,卖货的,人来人往,络绎不绝;晚上,主人关门,盘点着一天的来往账目,守望着喜悦或企盼,只有一点点光亮从门缝里折射出来。
据三眼井社区党支部书记程丽君介绍,在清代,三眼井有“小汉口”之称,拥有店铺398家,每日客商流量3000多人。
老铺主李精斋,从箱底翻出宗谱。祖籍江夏,四百年前,来三眼井做生意,不断壮大。经营匹头、百货、油盐、典当、衣庄、瓷铁、药店、粮食、银楼、酒楼等;还有梅二娘、杜五六等8家茶馆;同兴等23家旅栈,红玫瑰等12家理发铺,应有尽有,生意兴隆。
民国,三眼井有浙江、安徽、江西等八大商贾,25种行业,商户800余家,非凡繁盛。那古老的铺面,像一位老妇的脸,虽然皱纹多,但比较清新。那布贴、花鞋垫、千层底布鞋、土特产等商品,琳琅满目。那餐饮业“一品香”“鲜鱼丸”“千层饼”“锅盔”“汤粑”“酥麻花”“芋头丸”等食品,誉满江南。
清晨,当晨曦初露时,三眼井的女人挽着竹篮子去富川河浣洗。她双脚蹚入富川河水,深浅自知,冷暖自知。当太阳刚刚冉冉升起,浣衣女也就挽着竹篮回来了,晾好衣衫,开始做饭,天空便升起了缕缕炊烟。随即,一家接着一家的铺面开门了,各种货物摆满了,赶早上货的客商也陆续到来,新的一天又转了起来。
夏夜,炎暑的风仿佛似烈焰,但这儿微微凉风扑面而来。刚到傍晚,这儿可热闹了。老人们坐在竹床或竹椅上,摇着蒲扇,细声地闲聊着,很是怡然;中青妇女则趿着拖鞋,自然聚堆,边做针线活,边谈论着“新鲜”的趣事,谈着说着;男人打着赤膊,穿着裤头,石凳摆着一碟花生米或卤猪头肉,喝着老谷烧酒,微醺微醉,送逝去时光,听夏风呢喃,闻荷花芬芳,唱“凭君满酌酒,听我醉中吟”诗句,尽管汗流浃背,但心情愉悦;孩儿们光着脚板到处乱跑,男孩寻蝈蝈,女娃捉萤火虫,好一幅美妙的夏夜图。
三眼井北头的“光头”李世成,熟稔“太子豆腐”制作的各道工序,第18代祖传的手艺活儿。他和妻子用石磨磨浆,滤渣摇浆,铁锅烧浆、石膏点浆,分块包装,出架豆腐,洁白鲜嫩,细腻爽口,十分清香。尤其茶油炸豆腐籽,形状浑圆,外焦金黄,里嫩雪白,香味诱人。
安步三眼井,从第一个门牌“三眼井1号”,一步一步地走到最后一个门牌“三眼井399号”,呼吸缓缓,唯恐惊扰这儿久远的梦;脚步轻轻,走着,走着,思绪穿越时空,脑海尽浮现着它的繁华。
再往回走,原采茶剧团的门半掩着,里面传来甜美的唱腔。走近叩门:请问有人吗?推门进屋,一位银丝老奶奶笑脸相迎。闲聊时,她说,曾任阳新采茶剧团演员、工会主席、副团长。看她那剧照、单独照及三眼井街的彩照,风采飞扬。她自豪地说,1957年8月,开始主攻青衣、花旦,1988年获评国家二级演员。1974年8月2日,她进京演《平原作战》。她主演的《红枫岭》《贵妃醉酒》等111个剧目,多次获奖。
穿行三眼井,我翻遍历史记忆的春秋。三眼井与全天下的地方不一样,它充满着红色故事。因为,这儿每一寸土地都是红五军曾经踩过的。
三眼井的人们日子越来越滋润,目之所及是一幅宁静、和谐、安逸、美好的水彩画。
作者:程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