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秋收时节,想到年迈的父母在老家还种有水稻,我们三姐妹周末回去帮忙。
刚到村口,就听到了“突突突”的响声,原来是两台收割机在收割稻谷。在家门口刚停好车,就听到母亲的声音:“你们回来得正好,一会儿收割机就到我们家的稻田收割了,你们去帮抬稻谷。”我们赶紧放好东西,拿上几个蛇皮袋跟着母亲往自家稻田走去。这时收割机刚收完邻居家的稻谷,司机直接开着机器进入我家的稻田。只见收割机像一位理发师似的来回穿梭于田间,一会儿工夫,1亩多田就被剃成了“大光头”,刚刚还是直立的水稻就被收割完了,稻秆整齐地放在一边,稻谷留在收割机的“肚子”里。司机接过我们拿来的袋子,拧开机“肚子”下边的管道口,金灿灿的稻谷哗哗地流进袋子,一下子装了20多袋。看着一袋袋稻谷,我陷入了沉思。
在我的童年记忆中,农民收割稻谷都是靠人工,费时费力,时间持续近一个月,可谓是粒粒皆辛苦。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我家分到了6亩水田。作为家里的老大,我不到10岁时就成了家里的帮手。每到农忙的时候,学校都放假让我们回家帮忙收割稻谷。天刚蒙蒙亮,父母就领着我和二妹、大弟带上镰刀,挑着禾络(一种用竹子做的装稻秆的工具)去田里。我们先把稻穗连同稻秆割下来,待把一天的稻谷割完了,便把稻秆装进禾络里,由父母挑回家门前的晒坪(我们叫“禾堂”)。吃过晚饭,我们把稻秆均匀地撒到禾堂上,然后父亲便用牛拉着石磙(圆柱形的石头,200斤以上)来回在稻秆上面转圈走,就像驴子拉磨一样一圈一圈地转着。熟透的稻谷经过石磙的碾压,从稻秆上脱落下来,经过翻转稻秆再反复碾压,清理脱掉稻谷的稻秆,再把稻谷扫成堆用风柜把稻谷上的杂物搧干净……经过一系列工作,父母常常要忙到半夜才能睡觉,而我们几个孩子早就在石磙转动的吱吱扭扭声中进入了梦乡。一季稻谷收割下来,父母累得又黑又瘦。
20世纪90年代伊始,我离开老家到外地工作,少有时间回去帮父母干农活。父母收割稻谷也不再使用牛拉石磙脱粒了,而是改为使用人力脚踏打谷机。收割的时候,弟妹几个与父母先把笨重的打谷机抬到稻田里,然后由母亲和妹妹负责把稻穗割下来,弟弟和父亲轮流双手抓住稻秆,将稻穗放到打谷机的滚轮上,把脚放到踏板上,用力上下踩踏,打谷机轰轰响,谷粒噼噼啪啪脱落下来滚到谷桶里。有了人力打谷机,省去使用石磙脱粒的好几道工序,父母的工作量没那么大了,但五六亩稻田收割起来也非常辛苦,尤其是夏收时节,要抢季节抢时间,父母弟妹几个往往头顶烈日冒着高温,从早到晚连轴干活,忙得汗流浃背,腰酸腿痛。
2000年以后,人力打谷机有了升级版,由人力变为了自动打谷机了。自动打谷机的体重比起人力打谷机轻盈多了。把它抬到稻田里,插上电源,打谷机的滚轮就开始转动起来。把稻穗割下来后,只要双手紧紧地握住稻把放到打谷机的滚轮上,反复来回翻转,谷粒便唱着欢快的歌儿,离开稻秆飞入前面的谷斗中,自动打谷机节省了人力,收割稻谷变得轻松多了。
2010年以后,收割稻谷更方便了,从北方来的收割机开进了我们这个小山村,80块钱一亩,收割机收割不仅成本低,而且工作效率高,不用十分钟,一亩水稻就被收割完了,省时省力又方便,种田再也不那么辛苦了。
尽管有了收割机的帮忙,但父母已70多岁,我们兄弟姐妹几个在劝不动老人家跟我们到城里生活的情况下,坚决不让他们种那么多水稻了。拗不过我们,父母近几年只种了一亩半水稻,把其他的田地租给别人耕种,减轻了劳动强度,还能吃上自己种的稻米,算是满足他们继续种田的愿望。
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石磙、打谷机等旧有的农具已悄然退出历史的舞台,取而代之的是耕田机、收割机、自动化喷灌等先进的机械设备,以高效快捷的方式发挥着它们的作用,极大地解放了农村劳动力,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作者:王祥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