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的路象一条割不断的脐带永远连接着我的生命,从青丝到白首,感受故乡变化最深切的莫过于老家的路。
故乡曾经有父母在,现在依旧有垂垂老矣的伯叔婶姨在,有好多已不再年轻的兄弟姐妹在,有一大批风华正茂的晚辈在。其中,更有深深刻在骨子里的永不磨灭的记忆。
童年时代的故乡,都是错落散居的村落,从东到西依次为张家湾、陆家岭、救王坮、娄沈坮、罗家岭、钟家脑,每天上学都要沿着七拐八弯的羊肠小道步行好几里路。天晴时虽然尘土飞扬,但行走起来还不算什么,一遇到下雨天,那真不叫一条路,水牛走过的路面,坑坑洼洼,泥浆四溅。夏天里我们尚可赤足而行,一到深秋寒风刺骨,在绵绵秋雨中我们就难了,舍不得裹足的布鞋解放鞋,那时节根本就买不起橡胶套鞋,就只能卷起裤子象赤脚大仙一样,艰难的跋涉在泥水中。
最怕寒冬雨雪结冰之后化冻,那黏糊糊的土是象磁铁一样粘在鞋子上(买不起雨鞋的我们有时候就只能找块破塑料布把脚上的鞋子包裹起来),甩都甩不掉,一会儿就让人汗流满面气喘吁吁,真的是走一步,盼一步,望一步。有时穿着木屐走不了几步就脚重如铅,粘着泥巴根本拖不动,就折根树枝走几步戳一下泥巴,有条件骑辆自行车也是走一步抠一步,车骑人多于人骑车,那真叫一个步履维艰,除了头上纯净的青天,满眼都是凌乱肮脏泥泞。
后来遇上大兴水利工程实行河网化,村里各组都统一搬到沟渠两岸,道路比以往宽了不少,笔直的土路,但依旧是天晴尘土飞扬,下雨一团糟,凹凸不平。手扶拖拉机碾过的车辙沟壑道道,雨天陷在泥淖里,黑烟直冒也无法自拔,只能望路兴叹。天晴了也非常难走,车行颠簸如摇,稍不小心就翻车,人行崴脚摔跟头是常有的事。因为这路,小伙子们娶个媳妇人家姑娘家都不愿意嫁过来,那时就特别羡慕临近国道省道边住着的人家,一出门就是溜光通畅干净宽敞柏油马路,心里想着村里要修成这样的路恐怕是猴年马月的事。
后来,被这破路拖累久了的乡亲们开始想着改变,大家到处捡砖渣来铺垫路面,小小年纪的我们也成了大军中的一员。房前屋后河边田头,甚至连湖里池子里的砖头瓦片都被聚集起来。经过两三个月的努力,路基总算是比从前硬多了,虽然说路面依旧七高八低,但雨天一团稀泥的情况已经改善了不少。改革开放以后,外面的世界是越来越精彩,要想富,先修路。村子里的各种车也渐渐多起来了,水泥路渐渐开始向乡间延伸。其实,老家的地理位置并不偏僻,站在二楼或村头就能望见老沔阳县城和通海口镇上的楼房,但因不靠近国道省道县道,出门的路依旧狭窄难行。
几年后,各级政府支持,乡亲们齐心协力,一条水泥路总算是铺成了,人们出行方便了许多,但是受资金所限路面仅三米多宽,加之村头路尾需经过邻村地界,路基宽不到四米,一头来车时,另一头必须退让,小车行驶时,旁边走过的自行车都容易剐蹭到,一旦碰到雨雪天气,为避让行人电动车等,小车常常会滑落路基陷入泥团,弄得浑身泥浆还难以脱困。
故乡的路犹如一部故乡的历史,在蜿蜒中前行。 随着形势的变化,各种运输农副产品贷车来往增多,小车流量日增,路面的损坏也越来越严重,坎坷不平,堵车更是常有的事,家可望而不可即,回家的路成了堵心的病。于是,下大力气改造这条事关乡亲们安居乐业发展致富的路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由于地处湖区,软基路面,又加上道路从东到西要经过村民集聚区,要建设一条高标准的路必须长远规划,路基要加宽,河坡要培土,输电线路要改道,村民禾场要退后,剅道闸桥要扩改建,原来的路面要加宽覆盖加厚,各种道路安全标志要清晰,道路两旁要美化。想一想梦都是甜的:平坦宽敞结实通畅优美的乡间大道!
今天老家终于有了这样高大上的道路,我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驱车回了一趟老家,只见沟渠两岸成排的新型乡村民居俨然街道,宛若别墅。敞亮的老家乡道足可比肩城市主干道,每个村组甚至田间地头都修有高标准的水泥路与这条大路相连接,四通八达,与周边村镇紧密相连,桥面一律成倍加宽了翻新了,路旁的紫薇花红黄蓝紫竞相开放,环卫车往来穿梭于村道,阳光明媚洒在每一张笑脸上!
走亲访友,河湖采风,夕阳西下而归,三五兄弟,农家菜肴,邀月共饮。兴尽返城,但见老家成排路灯灿若街市,悠悠故乡路溢满幸福,仿佛梦里水乡,那真叫一个开心!
●王庆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