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担,又称担干、担挑,为祈祷个好兆头,人们习惯将其说为“担湿”,扁圆长条形状,外形简朴自然直挺,不枝不蔓,酷似个简单的“一”字,系用竹、木制作的挑、抬物品的用具。
前段时间,入户开展乡村振兴工作,看到一派农忙的景象,不由自主地想起父亲那光滑的扁担。父亲是老实巴交的农民。我是90后,是姐弟中最小的,自我记事起,家里的日子还是过得很清苦,父母亲早出晚归到田里干活,因家里人口多,粮食只够养家糊口,一年到头养了一两头猪,每逢开学就卖猪供我们读书,几乎没什么积蓄。
听父亲说,以前还没实行分田到户时,需要靠工分吃饭。当时在我们村,父亲也算是个知识人,他教过十几年书,白天去学校上课,再利用空余时间参加生产队工作,增加工分收入,一家人不用饿肚子,勉强能维持生活,后来由于个人原因,父亲无奈不再从事教学的工作,出来自己谋求他事。父母总是就大早到田间地头干活,披星戴月,忙得不亦乐乎,只记得父亲每天天没亮一出门,就拎起那条油光发亮的竹竿扁担,夜幕降临时才拖着疲惫的身躯以及那扁担回到家中。此时,扁担的重量对他来说,像千吨大石。不懂事的我,那时看到此景后,好奇地问父亲:“爸,扁担那么沉么?你一个大人,连根扁担都拿不起,它有多重啊?”父亲对我笑着说:“是啊,是不轻,它压得我快喘不过气了!”父亲的话,我不懂。我还上下左右打量着扁担,看见扁担纹理里浸透着父亲的汗,也曾拿在手里不停地掂量着,可以毫不吃力地拎起它。等到上了中学,我才明白父亲话里的含义,才体会到父亲的劳累和艰辛。从大集体到分田到户,风雨兼程,这扁担伴随父亲一路走来,挑柴挑肥、挑谷挑水……分田到户后,家里的谷仓满满当当的,全家人的温饱基本得到保障,生活慢慢好了起来,父亲非常满足了。
如今的我到了而立之年,父亲已年老体迈。陪伴父母亲多年的扁担依靠在老家大门角落,历史痕迹都印在了上面,它经历了一个时代,挑起了一个家庭。父亲长年累月,不辞劳作,扁担压弯了他的腰,他用这根扁担挑起了所有,供我上学读书,现在,每当我面对困难时,眼前总浮现父亲那根沁满汗渍的扁担,它赋予我用之不竭,战胜艰苦的能量。
作者:杨辉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