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故乡多年了,老家门口老井总是铭刻在心头,久久不能忘怀。老井在村庄正前方,不到五百米的地方,被三块水田包围着。老井东边是一片梨树林,西边田埂上有一棵高大梧桐树。老井修建在什么年代,人无法考证,但清澈明亮的泉水,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人,留下一个个激动人心故事。
老家周边人们都夸赞这是一口神井,因为大家都饮用老井里的水。寒来暑往,时常会遭遇到恶劣天气,有时长期干旱无雨,塘堰干枯,河流断流,只有门口这口老井,永远保持着生命的气息,井底下四股泉眼里,泉水汩汩流出来,水井从来没有断流,没有干涸。五米多深,四米宽水井,总是蓄满清清泉水,水井上面水雾缭绕,给人一种神秘感。
老井水冬暖夏凉。记得小时候,到山上砍柴,挖草药的,南来北往做生意人们,累了,渴了,都要到老井边梧桐树下,坐在石板上,纳纳凉,歇歇脚,然后,到水井里舀上一瓢水,咕隆咕隆地喝个饱,解渴又充饥,顿时让人精神抖擞,干劲十足。每每到了夏天,天气炎热,酷暑难耐。为了度过夏天,我就把爷爷、父亲喝酒留下玻璃瓶子,洗干净,藏起来。上学读书,上山放牛,下河摸鱼,出门之前,总是要到水井里灌上满满一瓶子水,口渴了,就打开瓶子,喝下凉凉爽爽的井水。
多少年来,老家门口水井,一年四季水流不断,井水清澈甘甜,远近闻名。因而,老井周边成为人们休闲,喝水,聊天的地方。看到这一幕幕场面,热情好客的老家人,也给南来北往人们提供喝水方便,老井旁边常年放着一个小木桶,木桶上套着一根长绳子,木桶里放着一把水瓢。
人们爱护这口老井,也保护着这个水井。为了让水井干净,卫生,每年夏天,水田四周稻田里,秧苗常常发虫生病,大家从来不用农药来防虫治病,总是利用一些土办法解决,绝对不让农药影响水质。春秋两季,村子里一些热心人,义务来到水井边,扛来木梯,提着水桶,把水井淘一次,除掉泥沙,青苔,把老井四周青石板,进行修修补补。因为人们知道,老井永远是自己幸福的,救命的水源。
在大集体岁月,人们靠挣工分来分口粮,过日子,日常生活中用水,只能用水桶来挑。老井边上,一天到晚没有断过人,每天天没有亮,家家户户男人就爬起床,挑着水桶到来井里挑水,家里大缸小缸灌满水后才去上工。晚上收工回家,又挑着水桶,到水井里挑上几担水,给全家人洗澡,洗脚,洗衣服,喂猪,喂牛。
听老人们讲,这里还流传着红军与水井的故事。这是抗日战争爆发后,长期战斗在大别山地区红四方面军,响应党中央北上抗日号召。离开大别山前夕,部队要做少许时间修整。当时,红军一个师干部、战士,选择在村庄里住下来,因为他们看中了门口的老井,几千人每天要洗洗刷刷,要有水喝啊。果然,红军在村子里驻扎了两天一夜,喝着老井里的水,用老井水洗衣做饭,老井里从没断过水,让红军得到安全、顺利地修整。
冬去春来,村庄每天都发生着翻天覆地变化。古老村庄里,从南到北,原来九个青砖大门楼,九重青砖瓦房,如今变成了一座座新楼房。往日具有鄂北民居风格,青石板路,格子窗,马头墙的旧瓦房不见了。房前屋后一棵棵老槐树、苦楝树、大枫树也被砍伐。古老村庄虽说逐渐消失,但只有门口这口老井,依然保护着她的风貌,从村庄通往老井的两条石板路还在,井边梧桐树被砍伐后,慢慢地冒出新芽,又长成一棵大树。
水是生命之源,有水才能让人类休养生息。起先,老家本是一个不足四百多人村子,慢慢增加到一千多人。近些年来,为了彻底解决水源问题,在政府引导支持下,大力实施自来水改造工程,首先利用山泉,把泉水引到千家万户。之后利用水库里水,架电线,铺水管,直接到农户家中,人们把水龙头一拧,水就哗哗流进水缸,方便又卫生。但是,无论自来水如何改造,门口这口四四方方老井,依然被人们保留下来,水质保持良好,只是这多年来,没有人挑井里水喝,水井里长满了密密麻麻的绿色青苔。
岁月匆匆,时光不老。老井用涓涓清泉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人,让人们度过一个个难忘岁月。沉睡在村庄前老井,仿佛在轻轻地诉说着,只有坚守初心,永远珍惜生活,呵护大自然,大自然才会给予人们最好的回报,才能在未来道路上,激情满怀,阳光向上,勇往直前。
作者:周耘芳